穿上新買的國潮國潮系列球鞋,學校文藝匯演上馬面裙集體亮相,崛起老式搪瓷杯突然變成網紅潮品……不知不覺間,波潮“國潮”已成為年輕人生活的流跟一部分。這股席卷全國的國潮文化消費熱潮,究竟藏著怎樣的崛起密碼?
國潮究竟是什么?
在全球化浪潮中,一股源自中國的波潮文化力量正在悄然崛起,而這就是流跟“國潮”。
“國潮”的國潮“國”代表中國、傳統(tǒng),崛起而“潮”則代表潮流、波潮時尚、流跟現(xiàn)代。國潮簡而言之,崛起“國潮”是波潮指將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元素與現(xiàn)代設計理念、時尚潮流相結合的創(chuàng)新表現(xiàn)形式。它既不是對傳統(tǒng)的簡單復制,也不是對國外的盲目模仿,而是在深刻理解傳統(tǒng)文化精髓基礎上,讓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得到珍視并實現(xiàn)創(chuàng)造性轉化和創(chuàng)新性發(fā)展的表現(xiàn)形式。
就像河南衛(wèi)視《唐宮夜宴》中那群“復活”的唐代少女,用一支舞蹈讓沉睡的文物活了過來,更讓無數(shù)人愛上了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里的靈動與鮮活。復刻自唐三彩的服飾藏著無數(shù)巧思:翠綠與鵝黃交織的齊胸襦裙,裙擺擺動時像極了博物館里樂舞俑的釉色流動;衣內暗藏的海綿墊,精準還原了唐代“以豐腴為美”的審美密碼。
更驚艷的是虛實交織的舞臺奇觀。當少女們俯身整理裙擺時,腳下突然化作波光粼粼的湖面,倒影隨漣漪輕輕晃動;轉身間,背景又切換成《千里江山圖》的青綠山水,舞蹈演員手捧樂器穿梭其間,仿佛從畫中走出來的仕女。AR技術讓博物館里的文物“活”了,而這不是簡單的符號搬運,而是文化創(chuàng)造。
為什么會愛上國潮?
在“00后”的購物車里,國貨已成主力軍。每到“雙十一”,國貨品牌銷售額不輸國際巨頭。這股熱潮背后,還藏著什么?
《2024年度青年國潮品牌強國觀察報告》顯示,如果產品融入國潮元素,78.9%的受訪青年會更有購買意愿。前有年年暢銷的《故宮日歷》,后有火成網紅的鳳冠冰箱貼、天宮藻井冰箱貼,再后來,網友們還把冰箱貼收集后再創(chuàng)作,在家建起一座由文物冰箱貼組成的“博物館”。
對Z世代而言,國潮是文化自信的宣言。山西臨汾市隰縣小西天古寺,因首款國產3A游戲《黑神話:悟空》中“既見未來,為何不拜”的經典場景,從深山秘境變身全網熱搜的“國潮打卡地”;《哪吒之魔童鬧海》春節(jié)上映后,相關盲盒、手辦等周邊產品首發(fā)被搶購一空;《長安三萬里》走紅后,陜西西安大唐不夜城的漢服體驗館熱鬧非凡,連文具店賣的唐詩筆記本都賣斷貨;正在熱映的動畫電影《浪浪山小妖怪》,截至9月21日15:30,累計票房已達16.33億元,躋身中國影史動畫電影票房榜前五,也是中國影史二維動畫電影票房冠軍。年輕一代發(fā)現(xiàn),傳統(tǒng)文化原來可以這么酷。
這波國潮熱不僅是商業(yè)現(xiàn)象,更是一場文化尋根。近年來,餐飲、美妝、潮玩、文旅等各行業(yè)中的國潮消費熱度都在不斷攀升,傳遞出中國經濟增長的動力。象征東方之美的國貨“潮品”受到越來越多國人的青睞,這既是時尚潮流的興起,更是文化認同和自信的表現(xiàn)。
年輕人愿意為“文化認同感”買單,更愿為“精神獲得感”付費。當“文化自信”轉化為“消費自信”,一個充滿想象力的新消費時代已然到來。
華西都市報-封面新聞記者 車家竹